假化肥、假种子、“忽悠团”层出不穷,以后农资怎么干……
假化肥、假种子、“忽悠团”层出不穷,以后农资怎么干……
央视关注的那些坑农害农事件
近年来,央视报道过的那些农资事件:
2014年4月6日,第*一时间报道了《石家庄多家化肥厂钾肥无钾 农户减产五成》;
2014年5月6日,经济半小时报道了《甘蔗减产甚至绝收,是药肥还是“毒药”?》;
2015年6月22日,新闻综合报道了《假种子案:出芽率仅五成,送检样本被掉包》;
2015年8月8日,焦点访谈报道了《“忽悠团”谁来管》;
2015年10月8日,焦点访谈报道了《钾含量为零,假化肥再现河南》。
点评:
化肥、种子、农药作为农业生产的必备生产资料,关乎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,我们要联合起来,共同抵制农资造假行为。
农资零售商跟不上浪潮就要被淘汰
在“互联网+”的浪潮下,传统的农资人拿起互联网的工具来销售产品,做起农资网店;
农资企业转型发展,搭建起农资电商平台;
新农人运用新的思维和技术手段,开发出便捷、实用的信息服务平台,农资零售不再是坐店销售,农资零售商不再是死板做生意,被动发展的“夫妻店”,而是引领农资行业创新发展的领航人、用先进技术服务农户和收集农业信息的桥头堡。
点评:
传统的农资行业无法避开“互联网+”,未来,农资人也需在“互联网+”的思维下思转型、求发展。
不改变生产方式的互联网农业全都白搭
互联网+农村概念,无法真正实现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:
一是中国农村政策尤其是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,不可能一夜之间改变。小地块耕作模式,无法实现规模化、集约化经营。单纯的土地流转政策也很难形成一种集中经营的趋势;
二是由于社会变迁,中国农民已沦为产业工人,他们与土地之间的关联不如过去那么紧密。由于农业生产效率较低,来自土地的增收无法维持他们的生活压力。
点评:
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阻力,除了基础设施、网络体系构建之外,还必须建立在农村产业政策的变革基础上,如果无法激活农村、农业、土地的活力,就无法吸引当代农民重新回到土地,依托土地重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。
但是,重建重农主义的愿景不管多么艰难,互联网一定会成为变革中国“三农”命运的关键。
土地流转遭遇“掠夺式”经营
按常理,借出去的东西用坏了就得赔。
那么,流转出去的土地被“种坏”了,谁来赔?
如何有效预防该问题的出现?在当下,这个课题显得重要而迫切。
一方面,面对高昂的土地承包租金和有限的承包年限,种田大户对土地最大限度挖潜,似乎顺理成章。
另一方面,面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耕地质量,种田大户通过多施肥、施药、减少土壤修复支出等简单粗暴的应对形式,显然与国家提倡的政策背道而驰。
点评:
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,引导种田大户科学合理利用土地。
在土地承包出去之前,对当地土壤的速效养分进行检测,并形成数据库。
国家可以根据各地情况制定土壤速效养分标准并设立奖惩机制。
种田大户承包土地的各项指标在期限结束时超过该标准,国家可以进行适当补贴。
同时,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,一定要重视环境污染的问题。